“德国哲学研究前沿”系列书评会第一期在我院成功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10-20
本网讯(通讯员 陈宇凡)10月14日至15日,“德国哲学研究前沿”系列书评会第一期在必威成功举行。会议由必威、武汉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康德学会共同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和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以及《云南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的近20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华中师范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教师和研究生旁听了书评会。武汉大学杨云飞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会议围绕国内德国哲学研究界近期出版的三项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成果进行研讨。评论的作品包括《康德与本体论证明的批判》(李科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从自然时间到精神历史:黑格尔耶拿哲学体系规划研究》(余玥著,商务印书馆,2022年)和《理性的悖谬和潜能:阿多诺辩证法研究》(谢永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
参会人员合影
在致辞中,杨云飞教授对与会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书评会的缘起、设置和目标。杨云飞教授希望会议能够推动国内德国哲学研究界的交流与对话,推介德国哲学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
本次书评会为期二天,共分为三场,由作者做主旨报告,两位评论人进行书面评议,最后是与会者开展自由讨论。
第一场书评会《康德与本体论证明的批判》,由武汉大学包向飞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李科政副教授做主旨报告,湖南师范大学胡好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李扬副教授担当评议人,自由讨论环节由武汉大学杨云飞教授主持。
李科政副教授梳理了康德的存在论题及其两种流行的解读,以此阐发了《康德与本体论证明的批判》的核心观点。他首先区分了康德存在论题的两个层次,一是‘存在’(Dasein)不是一个谓词或规定性,二是‘是’(Sein)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他指出,有两种流行解读在不同方面误解了这一论题。弗雷格式解读基于对Sein的意义的区分认为,“是”(Sein)是一个系词,“存在”(Dasein)或“实存”(Existenz)是一个量词或二阶谓词,因而二者都不是实在的谓词。这一解读在三个方面偏离了康德的原意,一是康德并不将“存在”(Dasein)看作谓词,二是康德没有对Sein的意义作区分,三是存在或实存被看作一个模态词,而非量词。另一种流行解读是海德格尔式的解读,它将“实在的谓词”(das reale Prädikat)与“实在性”(Realität)看作一回事。李教授认为,这种解读只适用于存在论题的一个层面,在第二个层面上,还必须引入“逻辑的/实在的谓词”的区分,前者仅仅在形式上增加主词的知识,而后者还在质料上增加主词的知识。
李科政副教授作主旨报告
在评议环节,胡好教授系统比较了康德与弗雷格的存在观之异同,并探讨了存在的意义在弗雷格谓词逻辑中是否在表述上比康德更加清晰。他认为,尽管康德与弗雷格的存在观在细节上有诸多差异,但其核心观念是一致的:都不以某物x的差异为转移,都通过存在来断定某物有所指,存在的标志都是知觉。在这些共同的观念下,弗雷德使用的谓词逻辑工具在表述存在观时更加清晰。
李扬副教授就《康德与本体论证明的批判》中有关笛卡尔本体论证明的部分同李科政副教授进行了商榷。首先,就李科政副教授将《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沉思三”和“沉思五”的证明都视作本体论证明的观点,李扬教授指出,只有“沉思五”的证明是一种本体论证明,而“沉思三”的证明是一种非典型的宇宙论证明。其次,就李科政副教授将“沉思三”和“沉思五”的证明视作具有相同本质的观点,李扬教授认为两路证明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此外,李扬教授还对康德重构的“笛卡尔派本体论证明”与笛卡尔本人证明的差异、针对笛卡尔本体论证明的多重反驳等问题进行了阐发。
自由讨论环节中,李科政副教授对两位评议人的意见进行了回应,提出“以弗雷格解康德”可能导致存在论题的重要意义在当代语境中被忽视,而本体论证明和宇宙论证明的界定应以康德本人的划分方式为准。
随后,华中科技大学李隆方老师就康德对现实性与存在性的区分做了阐述和提问。武汉大学包向飞教授就“不存在”能否被视为二阶谓词,将存在作为谓词在形式和语义上是否有冲突等问题进行了阐发。四川大学余玥教授阐述了存在同时作为事实和充分理由的重要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成军副教授对从现象确定物自身和从偶然存在确定必然存在的两种论证路径进行了对比。胡好教授则从康德的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角度分别解释了从现象断定物自身存在是否合法的问题。李科政副教授对上述学者的观点逐一进行了理据充分的回应。
第二场书评会《从自然时间到精神历史》,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松峰教授主持,四川大学余玥教授做主旨报告,清华大学洪凯源老师、华中科技大学李隆方老师担当评议人,自由讨论环节由湖北大学庄威副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余玥教授对《从自然时间到精神历史》的主要观点和其中所揭示的黑格尔哲学的新形象进行了介绍。他主要阐释了黑格尔耶拿哲学体系规划中的“实在哲学”这一部分,并对黑格尔耶拿哲学中的自然时间学说的重要地位和自然时间学说向精神历史学说的转变进行了说明。余玥教授试图揭示一种与学界主流观点颇有差异的黑格尔哲学的面貌:第一,黑格尔只有体系哲学构想,而没有真正的体系哲学;第二,黑格尔哲学极其重视有限性,尤其是人的有限性;其三,黑格尔哲学极其重视偶然性或实践的不完备性。此外,他还对黑格尔、谢林与雅各比关于有限主体如何通达实在性的观点进行了梳理。
余玥教授作主旨报告
在评议中,华中科技大学李隆方老师首先以“实在性”在德国观念论中的命运为线索,重构了《自然时间与精神历史》的主要观点。随后,他在著作的问题域中进一步引入了雅各比对时间性存在者和非时间要素之关系的两重批判,揭示了谢林哲学与耶拿时期黑格尔哲学共同的着眼点,即自然的实在性作为“精神的他者”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表明,自然同精神处于存在论意义上的交互关系中。从这种交互性出发,黑格尔消灭自然时间的做法无视了精神对于自然的依存关系,因而陷入了理论歧途。最后,他还对科赫等人依循交互关系而发展出的一种新的时间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
清华大学洪凯源老师以“时间/自由或者系统?”为主题,揭示了后康德时期哲学发展的主线。他指出,雅各比不仅针对时间问题开展批判,还针对系统问题开展批判。具体来说,雅各比揭示出了理性自身的系统建构与自由二者的不融洽性,并深刻地影响了谢林与黑格尔等人的哲学进路。因此,后康德哲学的发展是时间/自由和系统建构两条主线相互纠缠的结果。标明线索后,洪博士分别以谢林和黑格尔哲学对两条主线的处理为基础,重审了二者哲学发展的脉络。
自由讨论环节中,余玥教授首先回应了两位评议人的意见,对自然时间的消灭和交互关系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澄清,并指出体系主线更多涉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学说,而非《自然时间与精神历史》处理的实在哲学。
随后,与会学者就应当如何发展一种开放的黑格尔解释,以使当代哲学更好地接纳黑格尔进行了探讨。包向飞教授进一步提出了整个德国观念论传统与当代自然科学如何更好接洽的问题。谢永康教授从绝对精神与实在性总体的辩证关系出发,阐明在当代语境中吸纳观念论传统的可行性。杨云飞教授提出,凸显偶然性的黑格尔解读可能在黑格尔体系内部招致反驳,并以国家理念为例说明了这种张力。针对各位学者的评论,余玥教授做出了充分细致的回应。
第三场书评会《理性的悖谬和潜能》,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成军副教授主持,南开大学谢永康教授做主旨报告,四川大学杨顺利副研究员、武汉大学贺念副教授担当评议人,自由讨论环节由《云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张瑞臣老师主持。
南开大学谢永康教授对《理性的悖谬与潜能》中的理论要点和背景性思考进行了介绍。他指出,以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范式转型”观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相对于近代主体哲学的激进的范式革命,强调二者在类型学上的不可通约性。相反,他认为,考察近代哲学中的人类学哲学的暗线,可以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代主体哲学之间的连续性,为批判理论提供一种主体哲学内部的规范性基础。在这一背景下,以阿多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史批判可以被重审为一种内在批判。他进而以阿多诺的黑格尔批判和海德格尔批判为例说明了这种内在批判的可能性。
谢永康教授作主旨报告
在评议中,四川大学杨顺利副研究员以阿多诺的启蒙观为切入点,梳理了阿多诺哲学与近代哲学精神的关系。他指出,对待阿多诺哲学应当保持“突出连续性、否认断裂性”的基本立场,应当调阿多诺对于近代哲学尤其是德国观念论传统的批判性继承。这种立场将帮助我们消除对阿多诺的双重误解。首先,阿多诺不是启蒙的敌人,而是启蒙事业的辩护者;其次,阿多诺不是“主体之死”的代言人,相反,他将主体性看作启蒙现代性最可欲求的思想遗产。阿多诺启蒙观的真正内涵是既对康德的启蒙概念加以肯定,又指出康德式启蒙概念在社会实践维度上的匮乏。真正的问题并非过度启蒙,而是仍然启蒙得不够。
围绕《理性的悖谬与潜能》中阿多诺的海德格尔批判的相关内容,武汉大学贺念副教授同谢永康教授进行了商榷。他指出,阿多诺将海德格尔哲学理解为一种“本真性的行话”:海德格尔在没有清晰规定的情况下,虚假地提出了向神圣的“一劳永逸”的超越和向永恒的“没有中介”的转换。但贺念副教授认为,海德格尔通过对技术世界的“既说是,也说不”的可能性的揭示和艺术拯救论的图景规定了本真性拯救的道路。因此,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的批评是基于某种误解。此外,贺念副教授还介绍了里德学派对阿多诺的批评,并就阿多诺的批判是否导致虚无主义,以及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悖论关系等提出了问题。
自由讨论环节中,谢永康教授首先结合杨顺利副研究员的观点,进一步讨论了近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主体和人类学主体的关系,并对贺念副教授提出的若干质疑进行了解答。随后,杨云飞教授就阿多诺将康德与萨德等量齐观的做法提出疑问。谢永康教授从阿多诺解读下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和质料的随意性出发,阐明了康德与萨德互相转化的可能性。朱松峰教授从海德格尔哲学的一般策略出发,指出阿多诺的海德格尔批判中的“非具体”特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应有之义。在回应中,谢永康教授对于阿多诺和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差异做了深刻的说明。
10月15日下午,谢永康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并致辞。他总结本次会议的特点是选题具有典型性,研究视角广阔,思想交锋激烈,书评会有力地推进了德国哲学研究前沿思想的交流,意义非凡。谢永康教授还对系列会议的后续安排进行了展望,预告第二场书评将于2024年春季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德国哲学研究前沿”系列书评会第一期在参会学者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