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第19次教师午餐会顺利举行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10-31
本网讯(通讯员王云帆)10月26日中午,必威第19次教师午餐研讨会在振华楼B107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午餐会由美学教研室陈晗倩老师作题为“类族辨物:早期族群的祭祀实践与秩序想象”的主题汇报,由贺念老师担任主持,学院30余名老师和同学参与了本次学术沙龙。
陈晗倩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前诸子时期以来对“物”观念的研究、从“百物”到“万物”的长时段考察过程以及隐含于其中的分类和对分类的反思,由此引入“鬼神之物”概念。
简单铺垫后,陈晗倩老师从类族辨物、铸鼎象物、“格-物”语词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讲解。首先,陈晗倩老师从《国语》《左传》等文本分析出发,指出“物”在本质上反映了一个族群有意识地组织对祖先神灵的信仰,并借此建立起来的一种蕴涵特定物质符号、文化制度、德性精神的秩序世界的过程。
随后,陈晗倩老师从青铜器上的各种图案、符号引入铸鼎象物的讨论。不同于艺术史对样式的考察,哲学更侧重从当事人的行动观念对“铸鼎象物”进行考察。透过《左传》《国语》《庄子》《淮南子》《礼记》中所记载的传说故事,得出铸鼎象物是将各地人群所信仰的神灵纳入统治者祭奉的诸神体系中来行使统治权的现象,这也是对古代王权的一种理想化叙述和早期世界多样化格局的描绘。
最后,陈晗倩老师阐述了“格”字词族与“物”字词族的文本基础和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德能致物”思想,并借此重构了早期族类世界的生活乃至思想秩序。前诸子时期的“百物”秩序,其中包含由自然和社会造就的分类模式,以及用于维持这一分类界限的强大政治系统和中心与边缘的意识形态类型。此后诸子对“万物”的关注,为中国哲学打开了更大的宇宙秩序格局,也是从“百物”到“万物”的哲学突破的最终完成。
在陈晗倩老师精彩的汇报结束后,李勇老师、贺念老师、陈江进老师、王咏诗老师分别就陈晗倩老师的汇报内容发表了见解并从多角度展开讨论。老师们围绕前诸子时代的宗教性对普罗大众的影响,突破古代中国地域、同古代西方进行横向比较,“物”被赋予的吉、凶意蕴及“物”的规定性理解,“物”与鬼神、自然的关系,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我国古代“物”的特殊性、“物”的出现所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及在近代科学逻辑下讨论拜物教思维的意义等多方面进行了交流讨论。旁听的同学们也就自己的困惑与陈晗倩老师进行了交流。必威第19次教师午餐会在愉快的讨论氛围和思想的碰撞中结束。
(摄影:王云帆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